【黄旭华】隐姓埋名数十载 皓首永葆赤子心

发布时间:2022-04-15浏览次数:114

大家好,我是今天党员感人故事的主讲人张敏。也许,岁月能改变山河,但历史将不断证明,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。崇高、忠诚和无私,将超越时空,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。也许,时间会冲淡记忆,但人们绝不会忘记黄旭华隐姓埋名数十载,皓首永葆赤子心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。

  

1926年,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,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出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战争年代,黄旭华的求学之路极为曲折坎坷。小学毕业后,因全面抗战爆发,他曾半年多未能上学。得知县城中学搬迁到山区,他走了4天山路,脚都磨出了血泡。后来,几经波折他终于考上桂林中学。桂林深受日军轰炸之苦。每次防空警报一响,人们就得出城躲进防空洞。跑警报成为乱离人的生存方式。黄旭华回忆说,警报一天不解除,就要在山洞躲一天,挨饿一天。日本人轰炸的时候,满城烟火,一片废墟。彼时的黄旭华深深感到,中国太弱,弱国就要挨打,就要被宰割。他决定要学航空,学造船,要科学救国。黄旭华先后考上了当时的中央大学航空系和国立交通大学船舶系。他毅然选择船舶专业,也正是在大学期间,黄旭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

新中国成立初期,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。上世纪50年代后期,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。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。核潜艇研制工作要求他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,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;一辈子当无名英雄,隐姓埋名;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,就算犯错误了,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。对此黄旭华也欣然受任。执行任务前,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。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:“工作稳定了,要常回家看看。”谁也没想到,再一次见到母亲时,已经是198611月。30年时间,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,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。

核潜艇,是集海底核电站、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。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,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。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、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。 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,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,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核潜艇技术复杂,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。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、仪表、附件,黄旭华不断调整、修改、完善,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、管道各就其位,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。用最“土”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,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。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,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,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。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,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,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。建造周期之短,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。

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,黄旭华仿佛将“惊涛骇浪”的功勋“深潜”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, 隐“功”埋名三十年。黄旭华以报国志诠释着“科学家有祖国”,更以赤子心践行着科学家爱祖国。黄旭华将多年来个人所获得的逾2000万元奖金几乎全部捐献出来,用于教育、科研及科普事业。这不仅是对核潜艇事业的致敬,更不断激励科研人员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黄旭华身上的科学家精神,在大国重器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中闪光,在潜心钻研不计名利的奉献人生中升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字来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编辑:吴晓芳、邓青青、韩卓艺